不愉快的童年,不完美的父母,是否代表我們就不配擁有美好?

    支離破碎的童年、婚姻關係的破裂,是否代表我們就無力抗拒代代「傷」傳的詛咒? 兒時遭遇過的身心傷害,卻有意無意地重複在自己與孩子的相處中,難道真的只能活成自己 討厭的樣子嗎?

    在大談特談原生家庭的時代,面對無力改變的過去,無處安放痛徹心扉的回憶,是否預示 著我們沒有能力過好這一生?

    當這些疑惑出現,會有一種強烈的無力感。在我們童年時被刻下的烙印,到現在仍然隱隱作痛。在親密關係中遇到的背叛、傷害,又反覆提醒自己:「果然,我就是那個不配得到真 愛的人。 」 同時,也慶幸有這些痛提醒自己並沒有變得麻木,依然擁有清晰的知覺;這些對自己的責備,同是也在述說一份對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偶爾閃現的童年痛苦經歷,也在表達對兒時的 自己的一份心痛、憐惜和安撫。痛苦、怨恨和自責的回憶,無論是清晰還是模糊、歷歷在目 還是在夢境中點滴透露,這些都是真的。同樣,這些知覺、渴望和安撫,無論聲音多微弱、 多不被人所發現,也是真實存在的。傷和掙扎,都同樣寶貴。

    我們有時候擅長數算受過的傷害、被拿走的權利、被攻擊的次數和程度。也許這是人類繁 衍至今趨利避害的本能。同時,我們也被賦予自癒、想要持守價值、保護心中所愛、對光對 溫暖的嚮往和追求的隱藏技能,這也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

    在創傷輔導中,創傷不是主角。身心千瘡百孔而依然想要活下來的你,才是主角。

    背負傷痛,表達脆弱,又在一聲聲嘆息和一顆顆眼淚中,把自己想要的姿態、自己喜歡的 樣子在日常的瑣碎中慢慢清晰,長出滋養的力量,才是主角決意要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