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的家長都在社會環境苛刻的挑戰下砥礪前行,上一代的家長為孩子的溫飽而奔波勞碌,現今家長則戰戰兢兢地走上「十項全能」的賽道,滿足孩子的物質富足可謂最低門檻,家長須具高瞻遠矚,策劃計算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路向,還要緊貼孩子的情緒需要,關顧孩子至少二十年的身心成長。社會洪流下,家長不得不持續進修,學習管教技巧、自我情緒管理、親子溝通要訣,以求一技傍身。掌握了理論,背誦了回應句式,也在腦海預演過如何應用於管教情境。可惜「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相信各位家長也遇過,不論何其努力的裝備與練習,孩子意外的一言一行便把自己殺得措手不及;即使僥倖「命中試題」,嘴巴卻往往比腦袋快,待回過神來,傷人的說話已宣之於口,接下來便要煩惱如何收復失地,那又是另一門學問。
追溯現今家長的童年,他們的心靈大多未有被上一輩滋養,或許他們能夠體諒大人為口奔馳的辛勞,心靈的缺口還得靠自己一點點去填補。乾涸的心靈還未覓得綠洲之際,社會以至家長自身也警剔著不要重蹈覆轍、代代「傷」傳,只得榨乾自己以灌溉孩子的成長。家長擔心重複上一輩的疏忽,因而選擇扛起孩子的喜怒哀樂,期待自己能成為更好的父母,渴望能夠和孩子親近,渴望自己的用心能夠被認可。背負著許多情緒、期待、渴望與信念,當家長遇上孩子出其不意的舉動,還未理順思路,內在沉重的壓力便從此破綻竄出,或進擊,或逃避,習慣性的回應總是帶你逃過一劫,但不難發現,我們不斷重回那個死胡同,無法表裡一致地向孩子傳遞關心與教誨。
美國家庭治療師沙維雅女士(Virginia Satir)提出「冰山理論」,以水平面上的一角冰山比喻一個人顯露的行為反應,而潛藏水底、龐大又不易察覺的冰山底部則是人的內在世界,包括感受、信念、期待、渴望與自我等層次。冰山底層詭秘複雜、深不可測,連結人的成長背景、童年經驗、人生際遇,默默支撐著外顯的冰山。當家長學習管教技巧、情緒管理,很多時只是將知識植入表層,卻跟冰山底層脫節。
服務上,我們遇過不少非同住家長在親子聯繫上困難重重,有些被孩子用盡全力抗拒,有些則被當透明人。他們未有時間好好安撫內心的失落、空虛與惶恐,便急於學習百般武藝,小心翼翼地管理自己的表現,對孩子觀言察色、關懷備至,希望在有限的時間盡力製造歡笑與美好回憶。可是天意弄人,他們在探視時總感覺處處碰壁,做甚麼也不對。當然孩子心裡也藏著一座冰山有待家長慢慢靠近、了解,然而當家長的冰山已超出負荷,又如何騰出空間來承接孩子的心事呢?
各位家長,如果你也感覺學習再多也彷彿原地踏步,請不要急著檢討自己,孩子不須從你們身上學會十全十美,更重要是遇上挫折仍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倘若你感覺力不從心,你的功課便是要潛到水底,靜心陪伴已沉澱多年的冰山,停留、觀察、感受與整理,先照顧自己的心靈,才有力量承托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