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有人說,離婚家庭的孩子比較難管教。
這句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不同年齡的孩子,面對父母離異時的反應會有差異,兒童本身的性情(temperament)及父母離異過程中兒童耳聞目睹的事,會使兒童產生不同的情緒,衍生各種各樣的行為。對兒童來說,父母離異是一件壓力事件,使他們出現「戰(Fight)」、「逃(Flight)」、「僵住(Freeze)」、「討好(Fawn)」的反應,所謂「難管教」,不過是成人視角下的表徵而已。
筆者曾遇過一個家庭,媽媽覺得爸爸不夠上進,對家庭關係感到失望傷心,想要離婚,媽媽與8歲的兒子關係緊密,在媽媽打算離婚的期間,兒子一直讀書上進,事事不用媽媽操心,但當媽媽重整生活後,兒子反而變得懶散,學業和生活均不如以往積極。兒子可能是在母親軟弱時覺得要負上使命,要承擔母親對家中男性的期望,故變得聽話、努力,但當母親重新振作時,兒子這種因家庭逆境而生的力氣便無以為繼,母親需要去學習理解兒子的心理過程,若單以管教困難來看待,便會使兒子在家庭轉變的逆境後,再要承受至愛親人的指責了。
有時候,婚姻破裂的過程不止於影響了子女的情緒與行為,還影響了他們的身心發展,曾經有一個家庭,父母在女兒幼兒時期經常吵架,父親的每一次咄咄逼人除了讓母親感到害怕,還令年幼的女兒在成長過程中極度害怕被注目和做錯事,不管是被老師提醒要往前遞出同學的作業、抑或被陌生人提醒要順手關門,縱使事件是小事,但都足以令這個女孩嚇得身體僵硬,難以作聲,或是馬上躲到厠所裡哭,覺得所有人都在認為她做錯了。女孩被這種害怕和壓力緊緊捆綁,又為自己未能在人前表現自然自若而傷心懊惱。女孩一直不敢告訴別人自己在人際相處時的窘迫,父母亦以為女兒只是性情淡漠,直至女兒請母親為自己安排社工幫助,才慢慢揭開過去帶來的影響。傷痛被「看見」,是療癒的第一步。
兒童因家庭改變而引起的影響,可能需時幾個月甚至許多年才能被察覺及療癒。這些兒童長大後又可能以成長期間習得的人際關係或情緒處理方式,去處理成年後的親密關係,造成傷痛的「代代相傳」。香港家庭福利會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開展「賽馬會放晴‧再『喜』航多元家庭支援計劃」,協助離異及再婚家庭處理因家庭關係改變或逆境經驗所帶來的情緒與傷痛;協助再婚家庭建立親密、互信的家庭關係,促進子女/繼子女健康快樂成長。
[賽馬會放晴‧再「喜」航多元家庭支援計劃熱線: 8100 8020]
[家福中心-離異家庭服務專線: 2465 6868]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謝婷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