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分開,應不應該告知孩子呢?這是很多離異父母掙扎的問題。有些會直接了當地告訴孩子;有些認為要講但不知如何講;但更多的是認為不需要告知有關父母離異的決定和安排,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年紀尚小,不需要亦不會明白大人之間的事情。他們認為孩子會慢慢習慣父母分開居住的事實,一如以往地生活,不會知道父母之間衝突的原因或記起有關的畫面,更不會過問父母的事情。但是,孩子是否真的不懂呢?什麼年紀的孩子才會感受到外界的情緒氣氛及知道家庭發生的事情呢?
美國哈佛大學多年前做了一個實驗,譯作「木無表情實驗」,了解嬰兒對照顧者面部表情的理解。實驗中,媽媽的微笑和溫柔的目光令嬰兒有正面的反應,但當媽媽木無表情及不給予回應時,嬰兒明顯出現不知所措、煩躁,甚至大哭大叫的反應。當媽媽回復微笑時,嬰兒也重新展現笑容。實驗證實連嬰兒也能對父母的情緒表情有認知,父母的正負面表達會直接影響嬰兒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從與我們相遇的孩子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家庭所發生的改變有很敏銳的觸覺,是出色的觀察者。離異過程會產生憤怒、難過、哀傷、憎恨等負面情緒,甚至不少負面行為。雖然父母不直接提及,但孩子能從爸爸或媽媽的情緒狀況和行為中知道離異對他們的影響。他們知道「離婚」這話題會觸動父母的情緒,故不敢問。舉例,如承受很大生活壓力的媽媽,在孩子提及爸爸時的情緒會一觸即發;或者從言談間的表情,孩子知道父母雙方再容不下對方。有些孩子會成為保護父母的「小大人」,安撫受傷的父母;在兩邊遊走說對方喜歡的話,避免提及雙方的恩怨情仇,避免觸動他們的痛處。其實很多時候,爸爸或媽媽口中的「頑皮仔女」,都是他們愛護家庭和父母的表現。
當孩子處於安全的環境下,他們會開始釋出很多疑慮,如「為什麼爸爸媽媽會分開?」、「是否因為我做錯?」、「是否不能再與爸爸/媽媽見面?」、「將來的生活會如何安排?」等,他們會靜靜地告訴社工,由於知道這些問題會使家長難過,所以寧願不向他們提問。但是,不提不問沒有減少他們的疑惑,反而令他們胡思亂想,認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實,如「父母離婚是我的錯」、「我必須保護爸爸/媽媽」、「父母會隨時離我而去」等,孩子會帶著這些內疚、重擔和擔心過生活。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愛護和承托,透過信任的父母,去除心中的疑慮和穩定其不安感。父母告知孩子有關離婚事宜是需要按孩子的年紀和認知能力而定,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不提不講並不代表孩子不知道或不想知道,反而孩子會因得不到正確的資訊而胡思亂想,增加焦慮感。願各位父母都成為孩子的守護者,讓孩子不用肩負重擔,開心無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