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知情」是一種解讀事情的眼光──理解人在什麼情況下可能出現創傷、創傷如何影響人的不同方面、怎樣使用這些知識基礎來重新看待受創人士的行為,改變我們如何回應受創人士,最終希望更有效地盛載人的療癒和成長,避免他們再度受創。 

 

創傷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感覺歷程(sensory process),無法單獨使用認知介入來改變,例如,一名離異家庭的兒童,問父親「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的時候,單單一句「不是的,媽媽只是不想和爸爸住在一起,不是不要你」可能還是不夠的,兒童體驗了安全感的失去,以及因大腦發展未成熟而將所有事都歸因於自己,從而出現恐懼、脆弱和無力,是很真實地刺激了兒童的感官,這位爸爸可能還需要用力地給予子女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子女的感官上接收到安全的訊息。 

 

因此,創傷知情照護(trauma-informed care)必須涵蓋感覺幫助恢復安全感,並且產生有能量的感覺(empowerment)。 

 

「我要呢度無曬大人,剩係得小朋友!」小剛在一個談論離異家庭的小組中大聲叫囂著,引得其他小朋友也同樣大聲叫,好像因為不接納大人存在就不用守規距,其他小朋友開始滿課室地跑。[大叫的小朋友圖片] 

 

失控的不是小朋友們,是他們的「情緒腦」。因為兒童的理智腦尚未發育成熟。當兒童的行為被「情緒腦」主導時,「理性腦」是在宕機狀態的。兒童不是「不肯」聽從管教指示,而是沒辦法將聽到的指示「執行」。

 

一個對創傷知情的工作員會知道,即使只是「知道」活動內容是與他們的家庭背景有關,已足以牽扯到他們的「情緒神經」,他們的失望與脆弱,在高小至初中的這個年齡段,都傾向於化為憤怒表現出來。因此,工作員選擇的「回應」不是硬要將這份憤怒即時扭轉,亦不會覺得自己「被冒犯」,而是讓小朋友們回憶曾學習過的調節情緒的方式,請他們調節情緒至平靜,才開始新一輪活動。小朋友們在失控中沒有被責怪,反而得到被支持、感到安全(沒有被罵)和引導,就漸漸不受「情緒腦」的當控,工作員這才與小朋友們討論小組規則,活動也得順利以進行下去。 

 

創傷知情的照顧,其實就是明白創傷如何影響人的身體、感覺及行為,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應對人的行為情緒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