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202412月公佈「非同住離異爸爸的父職經驗」研究結果及建議,並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洪雪蓮教授,為參與非同住離異爸爸小組的爸爸們進行實踐研究

 

這個漫長的同行之旅,始於2017年,我們嘗試用小組的方式和離異爸爸們同行。直至今日,舉辦了17次的小組,和逾百位的離異爸爸相遇。每個月一次風雨無阻的爸爸月聚,透過開放式的參與,讓爸爸們擁有一個持續的互動平台。

 

傳統文化和主流論述,很多人對離異爸爸有成見:認為是造成離婚的過錯方、不善表達、只需支付贍養費、不主動尋求協助、強勢、理性……

 

但在和爸爸們同行的接近200個晚上,我們有幸聽到許多深刻、觸動的故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爸爸們對孩子很多忍耐又克制的愛,因此當無法順利與孩子們見面,越是隱忍越是傷痛。這份痛會因極少出現在主流與大的視無處安放。

 

同時,我們也體驗到爸爸們之間的惺惺相惜的美好畫面。爸爸們彼此分擔困難憂愁、分享不同嘗試的經驗互相聆聽和關心,願意在同路人之間,展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面對困難,爸爸們把對孩子們的思念,化作繼續生存下的動力,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中積很多智慧。有位爸爸每次周末探視就會拖行李箱,爲了給孩子準備好玩的玩具和各種讓孩子開心的工具;有爸爸利用午餐時間,一路小跑衝去接小朋友放學,送孩子回家,再趕回辦公室,午餐草草了事,就爲了見孩子一面;有爸爸因無法與孩子見面,堅持用書信表達問候,長達4年的默默等待;也有爸爸願意反思,願意承認自己不好的部分,放下爲父的尊嚴,坦誠的和孩子們道歉……

 

原來,爸爸們有一顆柔軟的心,當走在一起的時候,彼此連接,不再孤獨

原來爸爸的愛也是如此炙熱和濃烈。要讓孩子們到爸爸的愛,一點也不容易,越是艱難,越是珍惜和堅持。

爸爸們在小組中收穫了彼此的支持、實踐的智慧。作爲工作員的我們,這份同行的經歷,也讓我們對内對外都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們更感受到離婚父母雙方的不易,努力用更廣闊的角度理解每個家庭成員,更開放去聆聽、承載不同的故事,也尊重不同家庭成員所擁有的不同聲音,當每種聲音都被聆聽,體諒才更有機會出現

 

謝謝每一位曾參與服務的爸爸。有多少爸爸篤定地朝著心目中爸爸的形象去努力,就有多少孩子有機會收穫來自爸爸的愛。

 

我們相信,愛可以安撫創傷,也可以重新連結破裂的關係。更多的盼望和力量,可以繼續被見證、述説。

 

本會將定期舉辦離婚爸爸相關活動,詳情可致電2465 6868與當值社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