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一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和孩子可以親密無間,放下輩份的拘謹,擔當孩子的摯友。然而,照顧與管教的責任與知心好友的角色不容易取得平衡,父母稍為抓錯重心可能雙雙落空。曾有家長渴望與孩子親近,而向孩子下令親子間不能有秘密,結果孩子認為家長橫蠻無理而將他拒之門外;亦有家長害怕得失孩子,事事請示孩子意見,課業自然被擱置一旁,家長更不惜自己節食捱餓,以換來孩子的物質享受。
親子距離過遠或過近都不利孩子成長,而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內心的拉扯更大,想對孩子的行為表現「負責任」,又想要當個識趣瀟灑的父母,放手讓孩子從跌碰中成長。他們期待孩子會主動向默默守候的「好友」尋求意見,偏偏孩子則表現不瞅不睬。如是者,父母愈是用力壓抑關心和指導孩子的本能反應,愈是覺得吃力不討好,既沒有管理好孩子的成長路,亦沒有取得孩子的歡心。頃刻間,被焦慮、委屈等情緒籠罩,家長忍不住哭訴孩子看不見自己的用心良苦,甚至控訴「不聽話」的孩子辜負自己一生辛酸,以死相逼企圖讓孩子「聽話」,最終彼此成為僅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可見,父母看待親子關係的心態,對孩子成長可以是助力,也可以是阻力。
每個人都渴望被愛、被認可,父母也渴望被孩子愛著、付出獲得孩子青睞。出於愛,父母小心翼翼照料孩子;基於愛,父母過度放大孩子的言行。許多父母將人生重心只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反應彷彿父母人生的成績單,他們需要孩子持續地、高調張揚地表達愛意,才能安頓內心的自我懷疑。倘若孩子發展出與父母不一樣的性情或志向,父母可能會杯弓蛇影,否定、不被尊重、不被愛的感覺,陸續浮現。由於害怕孩子拋棄自己,父母反而更用力抓住孩子,壓縮孩子的成長空間。
隨著成長,有更多元素進駐孩子的生命,例如朋輩、工作、興趣,父母理應轉移至遠一點的距離,騰出空間讓孩子發展精彩多元的自我,計劃自己的人生。倘若父母以愛之名干涉甚至支配孩子的生活與選擇,孩子漸漸習慣隱藏想法與感受,被逼與父母融為一體,對他們言聽計從。孩子一直活在父母的溫室裡,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意見分歧時誠惶誠恐,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遇上挫折時容易一蹶不振,更沒有承擔自己未來的自信。即使孩子已屆成年甚至為人父母,他們仍會為與父母持不同意見而糾結自責。亦有些孩子被父母的愛壓至將近窒息才掙扎逃脫,與父母切斷關係,留下親子間難以填補的缺口。
父母用心灌溉、提供養分,引導孩子茁壯成長,他們一心希望孩子在護蔭下成長,卻忘了孩子的本性是追著陽光奔走,探頭伸出窗外乃自然定律。所謂愛與尊重,不代表孩子與父母的思想、感受、選擇如出一轍,而是接納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口味、能力、興趣、性格、價值觀等可以通通不同,父母和孩子可以表達各自的意見,但明白最終選擇權還是在對方身上,不論結果如何,彼此還是互相守望和愛護。
當親子之間劃分健康界線,雙方保持適當距離,關係得以喘息、伸展,有距離才能更親近。父母要學習安頓自己的內心,不再要求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亦不再用孩子來證明自己,讓孩子單純地當個孩子。你會發現孩子可以結實纍纍,而你亦可以放鬆繃緊的神經,專注在自己身上,感受腳踏實地的安穩。如果你曾經也是他人的成績單,辛苦了,請你光榮退役吧!你不用總是成全、滿足他人,你要記得細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隨心之所向,成為你喜歡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