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

在每一段婚姻關係的結束中,都充斥失望、疑惑和控訴。當初明明真切的相愛,此刻,都化爲錐心刺骨的傷,難以名狀的痛,撕心裂肺的怨,曠日持久的恨。離婚, 讓人應接不暇的可能是官司、程序、繁忙的工作、子女的日常、共親的關係……然而,面對一段關係的宣告死亡,地球不會因此停頓一秒,無法給自己安靜的空間,哀悼這段曾經刻骨銘心的情感。草率包紥傷口,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隱隱作痛。然而,這些憂愁苦痛更會勾起過去種種逆境回憶。

在一生中,都會遇到很多挫折經驗,有些順利跨越,但有些經歷,即便回憶模糊,但不代表影響已經消失。甚至,每一次面對挫折或壓力事件,腦海裏閃現的畫面,身體不自覺的反應,不可控制的情緒和思緒,都有可能源自於曾經的創傷事件,甚至是一次次創傷經歷的累積。

不論創傷經歷發生多久遠,或者自己已長大後成爲了妻子、丈夫、父親、母親,這些深藏、未痊癒的傷也不斷地在親密依附、人際關係中催眠自己︰「自己不可愛」、「不值得被愛」、「我不配有美好的生活」……影響著自我價值、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等,當再次面對逆境時,更難以復原。奈何,愈是渴望的,卻愈是遠離。愈是恐懼的,卻愈無法逃避。

任何的經驗都塑造今天的自己,包括創傷,也是生命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但人本能的不喜歡這些回憶,有意識的把這些經歷深藏在潛意識中,因爲,實在太痛、太恐懼了。要擺脫過往創傷的捆綁,重新迎來新生活,需要慢慢地觸碰、感知、溫暖、安撫這份傷,再帶著這些照顧的力量,體驗好好的愛自己。

童年逆境經驗

1998年文斯·費利帝(Vincent Felitti)等人所發表的研究,主要探討童年受虐及家庭關係失衡等童年逆境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對於多項成人死因的關聯性。該研究將童年逆境經驗區分為三個類別,共十個種類:

虐待:

  1. 情感虐待(一再發生)
  2. 肢體虐待(一再發生)
  3. 性虐待(曾經發生)

忽視:

  1. 肢體忽視
  2. 情感忽視

家庭關係失衡:

  1. 家中有藥物濫用情形(和酗酒者或濫用藥物者同住)、
  2. 家中有心理疾病患者(和憂鬱症患者、心理疾病患者或曾嘗試自殺者同住)、
  3. 母親遭受暴力對待、
  4. 父母離異或分居、
  5. 家中有犯罪情形(家人入獄)

研究發現,一個人遭逢越多項童年逆境經驗,他們長大之後身體不健康的可能性就越高。

這是一個特別的研究,用醫學的視角闡述成人的疾病和兒時的逆境經驗有著強烈、直接的聯繫。逆境經歷所造成的身體傷痛和疾病,相對而言較容易被發現和得到治療,心靈上看不見的傷痕,卻往往被人忽略。

在離婚的過程中,父母之間曠日持久、形態各異的衝突給孩子們帶來深遠的影響。為了孩子,許多人都勸諭、鼓勵、建議、甚至透過判令要求父母雙方停止爭吵,建立合作。

然而在關係的戰場上遍體鱗傷的戰士們,似乎並不能輕易停下互相攻擊的炮火,難道他們真的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其實,可能忽略了父母們也有童年,他們往往在童年中也一樣,經歷虐待、忽視或者關係失衡,影響了長大面對困難和逆境的能力。如果可以有機會,在童年創傷經驗中,重拾遺失的溫暖片段,重新確信自己被愛的價值,重啓對生活的盼望,重新導航到生命的目標,相信父母們更容易在戰場以外,尋回自己更加自在的生活方式。